close

1月20日,國家統計局披露了2017年我國“全面二孩”政策實行情況。據公佈的資料,去年全年,大陸二孩數量進一步上升至883萬人,比2016年增加了162萬人,二孩佔全部出生人口的比重達到51.2%。

然而,在對普通家庭開放二孩的情況下,全國總體的人口出生率卻在下降。相比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1786萬人,中國在2017年的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實際上,資料表明,二孩政策已經阻止不了中國人生不起孩子的趨勢,未來的人口結構老化的趨勢不可逆

與此同時,中國的各大城市也在相繼提高養老金的水平。例如北京就連續25次提高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整個社會的養老金支出越來越大。

這不免引發人的擔心:一方面,老年人數量越多,開支不斷增大,但願意生孩子的人越來越少。等到現在三四十歲的人們到退休年齡,需要養老的時候,整個社會已經成為遍地老年人的“銀髮社會”,到時,根本沒有足夠的就業人口來供養不事勞動的老年人。


一,“少子化+老齡化”讓中國人走上養老囧途

去年二孩比重佔新出生人口一半以上,並非因為現在適齡夫婦喜歡生第二個,而主要是很多人連一孩都沒有生育。整體生育率的降低,使得二孩成為了新生兒中的“主力”。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對中國的人口結構有重要影響

實際上,中國早在新世紀之初就已經進入“低生育時代”。據統計,2000年到2010年中國的人口出生率僅為0.6%,相比1990年到2000年減少了一半,而今天的人口出生率,又比2000年的時候大為減少。

這個趨勢的結果就是,人口結構在2020年以後會呈現較為明顯的“倒三角結構”,底部日趨萎縮的年輕人口支撐著頂層不斷增多的65歲以上老年人口

於是,兩個極端的資料擺在我們面前:嚴重的人口少子化與快速的人口老齡化。

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從1982年到2000年,再到2015年,中國0到14歲占人口的比例從33.6%降到22.9%,再降到16.5%。與此同時,60歲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則從7.63%升到10.5%,再升到16%。長期的“低生育率”和“預期壽命延長”的趨勢十分明顯。

據推測,未來中國的0到14歲人口比例會繼續走低至10%以下,而到2050年前後60歲以上人口的比例會直線上升到接近40%的水平。到這個階段,中國就會成為非常嚴重的少子化和長壽化國家,人口狀況變得酷似日本,甚至比日本還嚴重。

要知道,現在被稱為嚴重老齡化的國家日本,該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大概3514萬人,佔總人口的比例為27.7%。未來的中國將在幾十年的時間內超過這個數字。

從今天算起到2050年期間,差不多就是八零後這一代從工作到退休的時段。這段時間恰恰是中國生育率“斷崖式下降”,老年人口報復性增長的時期。整個社會的養老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將會受到人口結構“少子化+老齡化”所帶來的影響,很可能入不敷出,甚至可能徹底崩盤。

最為關鍵的問題在於,這個趨勢不可逆轉。尤其是作為一個生活在中國境內的人,你只能想法子靠自己規避風險,卻永遠無法改變社會發展的趨勢。

人口結構不可逆轉的因素有兩個。一是中國人的生育願望會長期被不斷增高的生活成本所打壓,無法明顯提高。“中國人不願意生孩子”,這是媒體常用的一句話,也就是所謂的低出生率。

然而,中國人究竟是“不願意”還是“生不起”生孩子,恐怕才是問題重點所在。這絕對不是傳媒和輿論鼓勵一下就能解決的問題。假如“生不起也養不起”是目前大部分二三十歲中國人的真實感受,那麼我們根本就不可能期待未來的人口生育率會出現從下降轉為上升的“拐點”。

第二個因素在於,“銀髮社會”的人口結構決定了經濟需要依靠不斷刺激來獲得增長(例如日本的低利率、刺激消費政策),但這樣做的副作用是資產價格的同步增長將導致勞動工資收入過低。社會的整體工資收入過低,意味著中國的在職人員供養退休人員的能力非常低下

中國未來的勞動力負擔有多重,可以通過一組資料來觀察。據統計,退休人口與勞動人口的比值到2030年將會攀升至40:100,到2050年則會高達64:100。這意味著屆時100個勞動力將必須供養64個退休人口。

未來的勞動者和企業要麼為此背上沉重的社會負擔,要麼就是兩者聯合起來通過各種方法規避這種負擔。實際上,這已經成了勞動者、退休者以及社會保障制度之間的一場存量博弈。

中國人的這場養老之戰,已是不可避免。


二,自主養老或成無奈之舉,不同地區養老的“貧富差距”增大

養老的“人在囧途”其實已經迫在眉睫,但如果今天的八零、九零後還對此漠視,不做任何準備,那麼未來當你年老退休的時候就必定會受到最嚴厲的懲罰。

所謂的“漠視”和“不做準備”有兩個表現:第一是盲目相信現行的社會養老金制度,第二是盲目相信憑藉資本市場的力量可以徹底解決此問題。

中國主管養老的機構是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從官方檔案中你根本看不出有任何問題。養老金貌似不存在缺口,整體情況永遠在良好的可控範圍內。

但實際上,根據中銀研究小組的報告,在2010年,中國養老金的缺口已經是16.48萬億元,在目前養老制度不變的情況下,往後的年份缺口會逐年放大。假如GDP年增長率為6%,到2033年,養老金缺口將達到68.2萬億元,預計佔該年GDP的38.7%。這意味著整個國家的經濟,都將被老年人們拖著後腿無法前行。

當然,以上只是估算值,由於測算期限長,加上利率、死亡率、工資增速等因素或有意料外之變化,到時的具體數值可能與此有出入。但未來總體的趨勢現在是可以確定的:養老金缺口擴大對財政造成巨大負擔。

這種不可避免的“缺口”,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前文所說的基本人口結構以及經濟增速的減緩。這不僅是中國面臨的問題 ,同時也是全球趨勢。據預計,受到全球人口持續老齡化的影響,全球養老金缺口在2050年將達到400萬億美元。在人們無法直接從經濟層面解決這個問題的情況下,求助於資本市場是否也是最好的選擇呢?

答案很可能會讓人們的又一次失望。把養老基金社保基金交給資本市場,怎麼看都有點羊入虎口的意思。最後的結局是“洗具”還是“杯具”,真的不好說。

說來也是悲哀,中國人的文化基因中迷信“大政府”,認為有關部門有能力解決一切。而在另一層面,中國人又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投機基因”,認為資本市場可以解決一切,賭一把就能成功。

在養老的問題上,也是如此。兩種基因的作用下,中國普通人腦中存在著關於養老的諸多一廂情願的看法,這些看法缺乏風險意識,很可能將自己的未來置於危險之中。

實際上,中國人既不可能完全依靠國家養老金,也很難複製美國過去的路子,通過常年穩定增長的股票市場來負擔一部分的社會養老成本。

美國人之所以能用股市分擔養老負擔,其實是因為其更優化的商業制度使得股市起到了類似於“固定收益產品”的作用,讓投資的養老基金能有常年固定收益。而中國的股市和投資市場,其風險程度和穩定成長的程度都與美國有較大差異,過分寄望於此,並不現實。

中國人的養老,最後恐怕還是迴歸到最現實的方法:一切靠自己(例如購買商業保險、依靠個人投資等等)。這是被逼無奈的選擇。如果自主養老在未來成為逼不得已的選擇,那麼可以預見,養老的“貧富差異”和“地區差異”也會像中國的人均收入和財富總量一樣,在不同地區呈現非常大的差異

根據一份全國範圍的人口研究,中國的老齡化差異呈現內地和沿海、東部和西部兩極分化的趨勢。年輕人多去往沿海、東部地區,內陸地區人口的年齡結構偏大

那麼,內陸落後城市未來的養老負擔必然會更重,這些地方年輕人少、中老年多,也就是說吃救濟的人多,幹活的人少。東部和沿海地區對於年輕勞動力的吸引力更強,其未來的養老格局也會比西部與內地更合理一些。

並且我們還注意到,以東部地區的11個省市為樣本,會發現各區域內部的人口年齡分化非常明顯,大城市周邊的小城鎮,其老齡化現象也很嚴重。

當年輕人從內陸欠發達地區來到東部發達地區工作時,往往首先會去有吸引力的大城市就業生活,也就使得同一地區內的人口年齡分化加劇。實際上,近幾年中國發達城市之間掀起“搶人大戰”,其連鎖反應也將在養老的問題上得到最終的體現。

未來,中國各城市和地區的財政、經濟獨立性會越來越強。因此,越是在那些就業人口多、稅源豐富、經濟有活力的城市工作生活,人們在未來養老的問題就越有出路。養老最終還是看一個“大數原則”,道理和買保險差不多,只有當繳費總人數足夠多的時候,個體的利益才有保障。

arrow
arrow

    wvdyurw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