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果從 Facebook 收購 Oculus 的那一年算起,vr 大概已經跨過了好幾個所謂的“元年”,然而,曾經萬人空巷的 VR 創業熱潮已經淪為幾家巨頭獨撐的局面,當初那些口口聲聲喊著 201X 年是 VR 元年的人,似乎也已經慢慢醒悟了…

不過,VR 領域的巨頭們並未對此灰心,相反,它們更看好 VR 的未來。繼去年 Facebook 創始人扎克伯格表示要在 VR 領域獲取 10 億使用者後,18 年伊始,HTC Vive 中國區總裁汪叢青同樣也表達了看好 VR 的觀點:

是什麼讓這兩家公司如此看好虛擬現實的未來?這個答案可能是——技術的革新。就拿 Vive 來說,其在 CES 2018 展會上推出的 Vive Pro ,或許就是它信心的源頭。

近日,愛範兒(ID:ifanr)就前往 Vive 舉辦的媒體品鑑會,親身體驗這款 Vive 的最新產品,看看所謂的”Pro” ,體驗究竟如何?

HTC Vive Pro 初體驗:有驚喜,也有失望

略微遺憾的是,由於 Vive 並未在體驗區提供無線套裝,因此,我們沒能體驗無線版 Vive Pro,本次 Vive Pro 的所有體驗均在有線狀態下進行。

與 HTC Vive 一樣,HTC Vive Pro 的完整體驗仍然離不開四個部分,分別是頭顯、互動手柄、Lighthouse 鐳射底座以及一臺高效能的 PC。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 Vive Pro 儘管與 HTC Vive 較為相似,但是兩者仍有較大的區別。首先是正面,Vive Pro 比 HTC Vive 多了兩個類似攝像頭的部分;其次是兩側,Vive Pro 多了兩個可調節的耳機。此外,背部的鎖定部分也做了一些調整,Vive 表示它們對 Vive Pro 的配重進行了調整以提高佩戴的舒適性。

戴上 Vive Pro,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變得更容易佩戴了,可調節鬆緊的旋鈕配合一圈鎖定框,比起 Vive 那種綁帶方式要容易許多,你可以很輕鬆地把 Vive Pro 調整到一個不至於勒,又不會鬆脫的狀態。同時,重新調整配重後的 Vive Pro 對頭部的壓力也舒緩了不少,至少比起 Vive,“頭重腳輕”的感覺沒有那麼明顯。

當然,像大多數 VR 一樣。Vive Pro 戴上去在仍然有些“悶熱”。但好在,顯示效果還不錯。Pro 在顯示效果方面比起 Vive 有了不小的提升。Vive Pro 使用了兩塊 3.5 英寸 OLED 螢幕,單眼解析度為 1440 x 1600,雙眼解析度為 3K(2880 x 1600)。而相比之下,Vive 只能提供 2160 x 1200(單眼 1080 x 1200) 的解析度。

以其中一款《SIM for Health》的 VR 遊戲為例,它渲染了一個醫生在手術檯做手術的場景,遊戲中的控制器會變成雙手,你需要從身後的工具臺拾取工具,並通過貼膠布、注射等方式對病床上的病人進行一些處理。

回到實際的體驗中,你能明顯地感受到畫質略微比 Vive 提升了一些,畫面的畫素點也沒那麼明顯,與此同時 VR 的眩暈感和紗窗效應也改善了一些。但整個畫面的提升相較於 Vive 來說,沒有想象中那麼大。

有意思的是,在兩側 Hi-Res 耳機的作用下,Vive Pro 確實令體驗者更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甚至在試玩的過程中,現場時不時都傳來了一些女記者的尖叫聲。

當然,寥寥幾款 DEMO 或許難以反映 Vive Pro 的綜合實力,倘若後續還有機會的話,愛範兒(ID:ifanr)將為大家帶來 Vive Pro 更詳細的體驗。

2018 年,VR 進入大眾市場,2025 年,實現普及

如果不是 HTC 最近接連發布 Vive Focus、Vive Pro 等新品,人們可能會以為 Vive 已經隨著 VR 消費端大環境的遇冷而對未來迷茫。

的確,在過去的 2017 年,VR 給不少人的印象是衰落、前途未卜,你很難想象這片曾經被吹捧為未來的消費領域如今會面臨這樣的局面。但 HTC Vive 中國區總裁汪叢青對此卻很樂觀,在他看來眾多競爭者湧入 VR 市場,初期的感覺就好像把 VR 當做一個迷宮。

他接著說道,實際這些人並不知道 VR 究竟需要多久才能進入大眾市場、什麼時候才能賺到錢。在汪叢青眼中,儘管這一兩年是 VR 較為艱難的時段,但其實 VR 現在是變得越來越好。

當然,汪叢青也並非誇誇其談。他在看來,VR 越來越好的標誌在於市場開始成熟。汪叢青表示,這兩年市場一直在增長,儘管增加的速度不是特別快,但仍然具有潛力。其中增長的正是一體式 VR 和 PC VR ,而手機 VR 的市場反而在不斷地縮小。

他列舉了資料稱,一千元以上的 VR 裝置以前只有 14% 的市場,現在已經變成了 50% 多的市場。

汪叢青認為,2018 年 VR 將會邁進大眾市場,2025 年,實現普及。

這個”50 億”,是汪叢青自己的理解,他以牙刷、智慧手機這些其他類別的產品來詮釋所謂的「大眾市場」。他同樣認為 VR 也能像以上這些類別的產品一樣,為人們帶來價值,最終變成生活的一部分。

汪叢青舉了一些資料稱,去年 7 月份有 40% 的受訪者表示想買 HTC Vive,到了 12 月份已經有 70% 多的受訪者有購買 HTC Vive 的意願。而在“雙十二”期間,有超過 50% 是預購了 Vive Focus,而超過 70% 的營業額是來自 HTC Vive。

汪叢青認為 Vive 就是要用最好的技術,最好的產品給使用者帶來最好的體驗。說到這,他表示,比起市場、賺錢、賣硬體這些,Vive 更重視一個使命——改變世界。

在活動現場,他自嘲道,可能有些人會以為 Vive 想成為 VR 界的蘋果,但其實他認為 Vive 更像是特斯拉。

他自詡 Vive 是一家在行動和理念上都像特斯拉的公司。

在汪叢青眼中,特斯拉旗下的 Model 3、Model S、Model X 恰好與 Vive 的 Vive Focus、HTC Vive、Vive Pro 定位相似。此外,他還舉了一個例子稱,特斯拉在 2014、2015 年開放了它們的平臺,而 Vive 也在去年開放了 Vive Ware 平臺,它們同樣將技術共享出去,讓整個行業更好地發展起來。

VR 真的能普及嗎?

我試著與現場一家開發商 Visbit 的工作人員聊了一下,她們對 VR 的未來同樣持著樂觀的態度,至少在她們看來,VR 比起過去已經有了顯著的進步。

這家開發商,正是通過軟解的方式為原本只有 3K 解析度的 Vive Focus 帶來 8K 360° 3D VR 視訊。我在體驗區感受了一下 8K 解析度的《時代廣場》視訊短片,從我的主觀體驗來看,視訊的畫質確實比起以前有了不小的進步,但畫面的精細度仍然沒有想象中那麼好,一些肉眼可見的鋸齒和畫素點仍然存在。

不過,我還是為這樣的體驗感到興奮。

無論未來等待 VR 的結局是變成像智慧手機一樣普及的產品,還是最終淪為科技發展史中一段過往,至少我認為,今天像 HTC Vive Pro 以及 Vive Focus 等這樣的產品仍在向我們傳達著一個訊號:

arrow
arrow

    wvdyurw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