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伍月小姐

01

週末剛睡到自然醒,開啟手機就看到了他的微信,訊息是一個小時前發的,只有簡單的三個字:在幹嘛?

躺在被窩裡回覆:剛起床,你呢?

三秒鐘後就收到了他的回覆。不知道在這之前,他是不是一直拿著手機等著我的訊息。

他和我在同一所城市,半年前因為一次培訓而認識,當時只是匆忙互加了微信,因為工作忙且休息時間總不一致,後來並沒見過幾次面。

對他的瞭解,僅限於在CBD上班,天秤座,愛吃辣,週末下午去跑步,常常一個人去24小時不打烊書店。

對他的瞭解在一次他評論我的朋友圈後得到加強,我轉發了一條喜歡的歌曲,他在底下評論,後來才知道他也喜歡那首歌,而且和我一樣喜歡了這個歌手十多年。

那之後他便經常和我聊天,有時候是音樂,有時候是剛上映的電影或是某個明星的八卦。

和這個城市的大多數空巢青年一樣,我以為他之所以找我聊天,只是因為太過無聊,想打發下班後的寂寞。

畢業後,戀愛的成本越來越高,即使遇到能徹夜長聊的異性,也很難去單純地暢想愛情了。

02

也許是週末的時間太過散慢無聊,今天收到他的訊息,我突然想起,一直以來,他每次找我聊天的開頭,幾乎都是“在幹嘛”三個字。

閒著無聊,就在微信搜尋裡輸入了“在幹嘛”三個字,近一個月的聊天記錄彈了出來,上上下下瀏覽了好幾遍,發現與之相關的,幾乎全是與他的聊天記錄。

有時候我剛吃過晚飯,有時候是早上在擁擠的地鐵車廂,有時候我正姨媽痛的要死,看到他的“在幹嘛”總能給我某種力量,讓我知道,原來在某個角落裡,可能有人正在關心我。

因為各種關係,我微信好友比較多,雖然總是會過段時間就清除一些殭屍好友,但目前躺在好友列表裡的,還是超過了四位數。

在上千好友中,每天還在關心我在做什麼的,只有他一個人。

原來在不知不覺中,他的“在幹嘛”早已成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也早已經習慣了,在孤單的時候就一定會收到他的“在幹嘛”的生活。

只是這種喜歡早已經成了自然,而我一直沒有發覺。

03

突然想起,很久之前,在學生時代,我第一次遇見喜歡的人時,最喜歡說的,也是“在幹嘛”三個字。

那時候,剛認識他,只知道他是某個樂隊的主唱,瘋狂喜歡搖滾。可能因為太過自卑,雖然早已加了微信,但還是不敢在微信上和他聊天。

那種帶有自卑的欣賞,讓我連在他朋友圈裡評論、點贊都要小心翼翼。每天看著他和別人的互動,我也漸漸對他的瞭解越來越多,知道他的左臂上方有一個梅花的紋身,知道他的右耳有一個小小的耳洞,知道他最愛唱的一首歌是李宗盛的《山丘》。

我像是一個小偷,隔著朋友圈裡注視著他,把對他的瞭解當作獨屬於自己的小祕密。

後來第一次找他聊天,我發的也是“在幹嘛”三個字。

那天他剛在學校音樂節上演出完,但那天裝置出問題他的表演受到了影響,我看到了他的難過,但又不敢光明正大的去安慰,只能默默地明知故問的來問他。

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轉移他的注意力,讓他不要太過難過。
我並不是真的想要知道他在幹嘛,只是想讓他明白,有人在關心他。

04

在那之後,我便經常找他聊天,開口也經常是“在幹嘛”三個字。

說來也奇怪,明明一開始是問他在幹嘛,到後來我們聊天的話題竟然可以跳躍地天馬行空,我們聊電影,聊音樂,談未來和彼此的夢想,漸漸對彼此的瞭解越來越多。

後來,是萬人偶像的他成了我光明正大的男朋友,而如果沒有一開始我鼓足勇氣問的“在幹嘛”,我們根本不會了解彼此,更不會有後來這麼多的故事。

05

“在幹嘛”可能只是一個最不尷尬的開場白。

不管對方是誰,傳送這三個字,都不會顯得不自然。

其實,很多時候,當我們給別人傳送“在幹嘛”時可能早已知道了對方在幹嘛,或者根本不關心他在幹嘛。

我們只是想用這種方式,和對方聊聊天,讓他知道,我一直都在,讓他明白,我對你很關心。

在傳情達意方面,語言有時候比行動更具有力量,不同的問候語,都帶有各自不同的訊號。

經常問“在嗎?”的人,一般都會招人厭煩;總是發“晚安”的人一定很關心你的生活和健康;
每天給你傳送“起床沒”的人可能是你最親密的人;
而如果總是在你低落的時候問你“在幹嘛”的人,可能正是那個在角落裡默默喜歡你的人。

“在幹嘛”,看似不明不白,不溫不火,但傳送這三個字的人,背後要藏了多少的真心啊,而能堅持給你發這三個字的人,得隱藏了多少深沉的愛啊。

06

看著微信通訊錄,我默默地把他設為了星標朋友。

我在心裡告訴自己:這次,一定不要錯過那個常常給你發“在幹嘛”的那個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vdyurw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