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圖片來源:《迪迦奧特曼》

第四十四章 特攝魂~講道理的特殊技術(六)

傳統的日本影視界十大種主要職能,上回為止最糾結的影視製作者這一種終於梳理完了,開始說剩下的九種。

第二種職能是演出家。日語直接用“演出”這兩個漢字,看動畫的人照搬到當代天朝網路語裡來用,應該是已經成型了,這裡也照用。不過用的同時,只要冷靜一想的人都能知道,明顯這裡的“演出”的語義,與原本漢語通用表達的演出不同。如果要意譯一下,我感覺大概可以說成“表現手法”。演出家是製作現場直接下指示的最高負責人,相當於樂隊演奏的指揮家,所以應該是影視界的職能中,在世間知名度最高的一種了。

一般世間也都容易認為,演出家是整部作品的老大,甚至演出家簡直就相當於影視作品的作者性質。心態也很正常好理解。第一因為這樣思維簡單,直白、不費勁。第二因為在觀眾立場上,確實有立代表樹典型的需要,送鮮花還是扔臭雞蛋都得有物件啊。這個話題之前無論在解釋分四重幕後的時候,還是提到製片人中心制和演出家中心制的時候,都已經解釋過一些了,現在就不再多囉嗦。

解釋清楚演出家這種職能,職務頭銜的結構,也可以分三層來細說。跟影視製作者那時一樣分三層,不過這回簡單多了,不會有那麼糾結了。

第一層,最上面一層,監督和演出。這裡的監督,當然特指能直接被現代天朝話譯成導演的那個“監督”。監督和演出有什麼區別:影視界裡的監督,那當然也都是演出家,但演出家不一定都是監督。

演出家這個範圍,原意是很廣的。無論只有視覺的還是隻有聲音的,或是兩者都有的作品,無論舞臺作品還是影像作品,無論電視節目還是電影,無論實景還是動畫,都有演出這個工作。監督呢,其實真的廣義來說,本來監督的範圍更廣。上回也點出過,日本人雖然是用漢字,但貧乏還是挺貧乏的。影視的導演能叫監督,那球隊的教練也是監督,工地的監工也是監督。

如果只限定在影視作品中,“監督”這個職務頭銜的範圍,那就比演出要小了。這點對於看動畫的人還容易理解些,一個每週放送的電視動畫,每集可以有不同的演出家來演出,職務頭銜就直接叫“演出”。但對於一個特定作品的整體,這些演出家上面,還有一個把整部作品管了總的,職務頭銜叫“監督”的人。有時候監督自己,也能來擔任其中某一集的演出。有多少演出家,在各種作品的製作現場擔任了很多“演出”了,也不一定能有機遇擔任一回整部作品的“監督”。

像這樣,監督的範圍比演出小,所以監督相對於演出家來說是一個子集,就是顯而易見的。不過在此之上,還有一種軟含義,或者說稀有性、珍貴性的問題。自古以來自然形成的氛圍是,“監督”這個頭銜,本來就自帶一種威嚴感,甚至神聖感的氣場。這是日本影視界的黃金時代以來形成的,以前都說過,那時是監督中心制、攝影所體制嘛,現場的製作職員就像是監督長期帶出來的親兵,所以是自然而然就會形成這樣的認知。再加上以前也說過“特技監督”,解釋過為什麼是稀有生物中的稀有生物(第十六章)。

至於演出,那就是普通的演出家。只要是幹了演出的工作,那職務頭銜自然能叫演出。而監督,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給人冠上的稱呼。只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日本電影業界大衰退崩潰以來,這種門檻習慣有所鬆懈。時代越推移,帶監督兩字的稱號也越來越容易甩賣的,這是趨勢。

日本影視界黃金時代,只有實寫作品的演出家才可能叫監督的,早期動畫作品的演出就只是直接叫“演出”。還有到現在,日本電視劇一般也習慣每集的演出家只是叫“演出”,而且也不像動畫那樣存在一個管了總的監督,根本就整體不存在監督。這些都是以前也提到過的軟規矩(第十六章)。只是牽扯到“特攝”這玩意時,正好主流作品的製片廠,都是當年電影巨頭企業出身的。所以才會一直保留下來了,即使是電視節目,也每集的演出家都有“監督”的職務頭銜,這樣古老的習慣。

第二層,監督補和演出補佐。這裡只是照更常見的習慣寫而已,實際是“補”還是“補佐”,沒什麼差別。光看這一層挺簡單,監督補對應監督,演出補佐對應演出,就是監督和演出的補助、副手。

要多說一些的問題,在於與下面一層的區別,所以實際上第二層和第三層得放在一起說。第三層是助監督,以及監督助手和演出助手,這裡面臨兩個問題。第一,監督助手對應監督補和監督,演出助手對應演出補佐和演出,第三層跟上面的第二層有什麼區別。第二,光第三層內部,助監督和監督助手有什麼區別。

說清楚第一個問題,也就是說清楚他們到底是幹什麼的了。第三層與第二層最根本的區別在於,有沒有實際在製作現場進行演出作業的許可權。第二層有,第三層沒有。

以前點出過製片人和製片人補,這兩種職務頭銜的根本性差別,是職稱等級上的差別(第四十二章)。不過在這邊,監督和監督補的區別,倒不能平行類比製片人與製片人補的區別。反而助監督與製片人補的那個地位感覺更相似,所以監督和助監督的區別,可以平行類比製片人與製片人補的區別。

監督補其實也還是監督,而助監督和監督助手絕不是監督。監督補,可能在這個片場是監督補,換個片場就是監督。助監督和監督助手不同,在哪個片場都是助監督和監督助手,具備一定的長期性,直到某一天升格為正規的監督。

第二層說是演出家的補助,就是名義上正式的監督或演出幹不完的事,監督補或演出補佐來幫著或接著幹完。監督補其實也在製作現場指揮著劇組,有進行演出作業的許可權。原本正式的監督,他可能出於某種原因,沒把所有事都幹下來。比如有少部分的場景沒有拍,那這個工作由監督補去完成。只是監督補不是這個片名義上正式的監督。一個已經成為過監督的演出家,除了自己任監督的作品以外,可能去別的片場做個監督補幫幫忙。助監督和監督助手的這些職務頭銜,聽著說是演出家的助手,其實一形容說白了,就是給打雜的而已。

舉三個例子。

日本影視史上最有名的,關於監督補和演出補佐的例子,就是黑澤明和本多豬四郎了。這倆都是享譽世界的監督,長年的交情和經歷以前也都提過(第五章、《圓谷百一十年史》第三十回)。本多監督本來在圓谷英二離世後,就打算不再幹映畫監督了,也跟著隱退了,反正也是要六十歲的人了。可是東寶不從,一九七五年要結束哥吉拉映畫時,說最後一部由本多監督來演出。這個面子本多給了,雖然進入八十年代後,哥吉拉又在大銀幕上覆活了,這是後話。

不過當時拍完之後呢,說是這回真的是要隱退了,可是這回又有人不從,就是黑澤明。黑澤沒想隱退,脫離了東寶也還在進行創作,從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基本上是隔五年才精打細磨得出一部電影來。黑澤最信得過的就是本多了,所以拉著本多繼續幹。於是從最後的哥吉拉之後,到逝世為止,本多在影視界只幹過一件事,就是在黑澤監督作品中做個補佐。

本來說起“特攝片”,本多監督是沒人不知道的巨人的。不過時代的眼淚和地理的隔閡啊,現在本多監督早已經不是名人了,還是舉個時間離得很近的對門的有名例子。在東映超級英雄的製作現場混了三十年的渡邊勝也監督,早年八十年代中期入門時,曾做長石多可男的助監督,後來九十年代初時順利升格為正規監督。再到進入本世紀後,長石監督主要在假面騎士系列的現場演出,渡邊主要在超級戰隊系列的現場演出。

直到第一期平成假面騎士系列結束,長石監督時隔十年復歸戰隊系列的製作現場,那時渡邊特別興奮。本來渡邊自己也是在監督陣容之內的,但是除了自己的監督回之外,他還自願去長石監督回的現場擔任了監督補。這就是本來就已經能獨當一面了很久的監督,面對尊敬的聚聚,還是自願低頭降級的例子。但是監督畢竟是監督,你說就算是自願低一級的,那也不能直接就退化回去,變成工作性質並不相同的助監督了啊,所以叫監督補。

英二老爹身上同樣有過這種例子。第二代本家特技監督有川貞昌,在第一次擔任特技監督時,對於獲得特技監督這個稱號一事,表現得很縮卵。有川說我不行,老爹說我說你行你就行。有川說我就算行也不能叫特技監督,天下的特技監督只能有老爹一個,我就只是個給老爹掌管攝影機的。最後腫麼辦,結果這片的特技監督名義還是老爹,有川的名義叫作特殊技術班的監督補,但實際特殊技術班現場的演出工作都是有川來乾的。直到再拖一年後,有川才第一次真的掛上特技監督的稱號。

第二個問題,助監督和監督助手有什麼區別。

簡單來說就是,助監督與監督助手的區別,就像監督與監督補的區別。監督和監督補其實都是監督,只是有這麼個序列先後。助監督和監督助手也是,本質上他們是同一級別的,但是助監督的序列在前,監督助手的序列在後。

本來,助監督和監督助手,這兩種用語確實很早就存在。但是本來沒什麼差別,就是指的同一個意思。口語上,說“助監督”更常見,而正規場合的文字表記方面,“監督助手”的使用頻率比“助監督”還更高。進入平成時代後,差別性就慢慢明朗化了,這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並且“助監督”的使用頻率也反過來徹底比“監督助手”更高了。

我們知道在七十年代以前,是日本影視界的攝影所體制還完好的時代。那時為止,監督這種製作現場的最高職位,的晉升機制,當然也是慣例很明確的。成為監督的人,大體都從監督助手做過來,也就是從打雜幹起。監督與監督助手的關係,事實上就相當於師徒關係,就像前面說過的長石多可男和渡邊勝也。

一個普通正常的影視作品,一般監督當然就一個人,而監督助手則是一個班子。班子裡多少人,這個倒是沒有規定,也不可能有規定。不過以正常滿足一個電影規模的劇組的需要來說,四個人是比較常見的。可能少於四個人,可能多於四個人,而且每個監督助手怎麼分工,具體的現場都可以不同的。但也有些慣例形成的規矩,比如知名度很高的景象,每個鏡頭開拍前,會有個人在攝影機前打一下場記板。這個工作按慣例,就是最末級的監督助手來做,一般可能是第四助手。

排第一的監督助手,也就是領班的那個,第一助手,叫作領班助監督。按慣例他一定得乾的事,比如準備攝影日程表的工作,就是整理好指令碼上每一個鏡頭的攝影的預定。把監督當哪個愛多路,那他就跟經紀人似的。當然,指令碼本身的執筆是指令碼家的工作,根據指令碼分鏡是演出家的工作範圍,領班助監督只是搞整理然後弄出檔案來的,打雜管家。這個以前應該稍微提起過,是在說中野昭慶的時候,我忘記在哪次提的了。就是說監督是製作現場的老大,助監督聽起來就像是老二,可是其實助監督也終究只是打雜的,還不如其他各班的技術者呢。

要當監督的人,一般進了監督助手的班子後,就是從最末級的幹起。慢慢升級往前,到第三助手、第二助手、領班助監督,然後終於自己成為監督出道,獨當一面。有機會直接跟監督對話的,一般也只有領班助監督。監督直接跟後面第二助手第三助手什麼的說話,挺罕見的,所以後面的相當於是助手的助手。

不過監督助手,也不是剛來現場的愣頭青就能直接當的。將來有志向要成為映畫監督的人,剛來製作現場時,都還不一定能做得上最末端的監督助手。可能從基本的開始做起,比如場記,來積累對現場環境的熟悉度。這就是後話了,另一種職能的事了,以後後面再說場記方面的事。

又因為,還是那個老話,昭和時代職員表上位置少,只有主要人員的名字能登上。所以監督助手這種打雜的,還一個班子,當然不可能全部都上去佔個坑,只有領班助監督能上。等到平成時代,才到是個人就能上去露個名,演職人員名單一大長串的時代。所以八十年代後,要麼助監督和監督助手仍然可以沒有區別,要麼有區別的時候,那區別就是以下這樣表現的。

各班的主要人員,在職員表上以自古以來的習慣表示,然後他們的助手才又分開表示,不在一起。監督助手這個班子也一樣,“助監督”只限於領班的那個,在職員表上,名字跟劇組裡其他各班的領班技師放在一起。助監督的助手,才叫“監督助手”,在職員表上名字跟“助監督”分開,而跟劇組裡其他各班的助手放在一起。

【次回預告】

這回寫的根本就不是預告,寫個後記。其實那什麼,Anitama最近把這個連載專題的前三十回搞成一個小合集在書架功能上架了,讓我也以此為契機複習了一下去年開頭時的數章。想起開始時的心境,就是寫隨筆性質的文風,以及好好講故事,不想寫說明文,不想變成講課。其實不僅這個連載系列專題,最初的最初就是這樣打算的了。人不喜歡看說明文的心情很正常,我也照樣不喜歡寫說明文啊。

可是每回由於題材內容使然,還是會有變成板著臉講課似的一天,這回也是進入死迴圈的一例而已。因為有太多的事非要先解釋清楚不可,否則我無法坐下來輕鬆講故事。也就是說大概解釋為,聽者和說者必須先達成認知一致的前提,才好開始講故事。可是把枯燥的東西講得有意思的技能,我多年來仍未練到位,不過目前起碼有一點是醒了的。就是最近幾回,純解釋說明又太濃了,範圍又太大了,是即使主題不是“奧特”和“特攝”之類也能放的內容。這是當下可以立即改進的方面,文風上會盡量回復初期時隨筆交流的那種感覺,內容上會離我們這裡的“奧特”和“特攝”這些具體主題再緊扣些,不再解釋說明太多整個行業範圍的概念了。

arrow
arrow

    wvdyurw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